朱子删去这几句,可能吸收了这个意见。
《韩非子·难一》载:历山之农者侵畔,舜往耕焉,期年甽亩正。(二)选贤任能 禅让还体现了尚德授贤、有德者居位的观念。
言仲尼祖述始行尧、舜之道也。2朱乃诚:《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》,《中原文化研究》2020年第4期。文以表义也,而才或陷之于浮。周公相武王诛纣、伐奄,三年讨其君,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,灭国者五十,驱虎、豹、犀、象而远之,天下大悦。理想之治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,中国人言必称尧舜,那么,尧舜之道到底是什么?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?有什么基本内容?对儒家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? 从历史来讲,中国传统古史讲三皇五帝,近代以来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现代史家解构了古史体系,认为三皇五帝都是后人层累地造成的,这一观点影响了中国古史研究大半个世纪。
皇侃《义疏》:此美舜、禹也。王夫之赞曰:‘浚哲文明以光昭其知,‘温恭允塞以骏发起行,处深山,临忧患,而光明赫奕之气不可遏也。言其隆兴焕炳,最高明也。
仁昭而义立,德博而化广。13司马迁:《史记》卷1《五帝本纪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63年,第30页。以其天下平治,由仁政之施也。惟其所执,恒不取其趋于极端耳。
3《白虎通·号》:德合天地者称帝,仁义合者称王,别优劣也。古者虞舜笃事瞽叟,乃戴其孝;忠事帝尧,乃戴其臣。
郭店楚简《唐虞之道》指出尧舜之道是爱亲尊贤,是仁义价值观的体现:唐虞之道仁之至也,尧舜之行,爱亲尊贤。9王夫之:《尚书引义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76年,第6,11页。或曰:‘何谓也?曰:尧、舜以其让,夏以其功,殷、周以其伐。于是,惟德动天,天人合一。
汤有天下,选于众,举伊尹,不仁者远矣。此唐虞三代之道即孔子心目中尧舜以来的王道政治理想。子夏赞扬大舜、商汤在治理天下时能够选贤任能,舜在众人之中举用皋陶,汤在众人之中举用伊尹,都是任用正直之士而不用枉邪之人,这样就使不仁者不敢胡作非为。《说苑·君道》载:尧存心于天下,加志于穷民,痛万姓之罹罪,忧众生之不遂也。
阮籍《通老论》:三皇依道,五帝仗德,三王施仁,五霸行义。《伪孔传》解曰:言尧放上世之功,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,安天下之当安者。
故不赏而民劝,不罚而民治。食土簋,啜土刑,粝粱之食,藜霍之羹。
为公,谓揖让而授圣德,不私传子孙,即废朱均而用舜禹是也。任命弃为后稷,主持五谷农业生产。舜以自己的仁厚行为纠正民间败坏的风气,亲自吃苦操劳而使民众都听从他,这就是圣人仁义之德的感化作用。《广雅·释诂一》皇,美也。他进一步发展完善道统论,认为儒家的道统是周敦颐和程氏兄弟上接孟子的,而自己又继承了周敦颐和程氏兄弟的儒家道统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载舜初于历山,往于田,日号泣于旻天,于父母,负罪引慝。
孔子以上古圣王之行事阐发他的理想,以圣圣相传之道建构早期儒家道统谱系。仁义是尧舜以来儒家道统的核心价值观。
言舜、禹逢时遇世,高大可美也。天下闻之,皆非禹之义,而归舜之德。
言三王必为重刑者,正揆度其世,以渐欲加而重之,故曰揆渐加也。12朱熹:《李公常语上》,《朱子全书》第24册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;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0年,第3525页。
舜经过各种考察考验以后才登上帝位,行天子之政。邪说暴行又作,园囿、汙池、沛泽多而禽兽至。尧授能,舜遇时,尚贤推德天下治(《荀子·成相》),也赞扬尧舜禅让是以民为本,尚德授贤。《孔丛子·论书》载: 子夏读《书》既毕,而见于夫子。
6应劭撰,王力器校注:《风俗通义校注》上册,北京:中华书局,1981年,第10页。子服桀之服,诵桀之言,行桀之行,是桀而已矣。
《风俗通义·皇霸》:舜者,推也,循也。20朱熹:《壬午应诏封事》,《朱子全书》第20册,第572-573页。
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君臣之道应效法尧舜之道。《礼记·中庸》云:仁者,人也,亲亲为大。
15《汉书·地理志》云:孔子闵王道将废,乃修六经,以述唐虞三代之道。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不断诠释和发挥,尧、舜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,尧舜之道成为不变之道。他虽然权高位重,却与百姓亲近,民众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,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绚丽。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
爱亲忘贤,仁而未义也。贵贵,尊贤,其义一也。
五伯 五伯之时正似冬,虽然三代莫同风。后人常用尧天舜日称颂圣帝明王的盛德,期盼天下太平的盛世。
以为非此不足以立国,故制为累世不易之通称。有一民饥,则曰此我饥之也。